为什么故宫里的“门”字都没有钩?发表时间:2021-04-24 14:35 当年读小学时,如果你写“门”字最后没有往上钩一笔,会被老师认为是错别字,要扣分的! 但不知您注意了没有,故宫的城楼匾额上的“门”字,其最后一笔,几乎都没有钩,这是怎么回事呢?
这有几种说法,其中一些还不乏有历史依据。 说法一: 这第一种说法,历史就比较久远了。 传说“门”字的这种末笔不带钩的写法源于宋朝。 南宋把首都挪到临安后,玉牒殿就走水失火了,殿门被烧了个精光。 有一位号称见多识广的大臣上奏说: “皇上,您有所不知吧,宫殿匾额中的‘门’字,若是最后一划带有钩,属火笔,因此招火,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才能避免火灾。” 被火烧怕了的皇帝一听,两眼瞪得忒圆:“有这等说法?赶紧命人把匾额摘了重新写!” 从此以后凡宫殿里的匾额书写带“门”字的都不加钩。
说法二: 这第二种说法,就有点血腥了。
马扑《谈误》卷四记载: “太祖初命詹希原书太学集贤门。门字右直微钩起。上曰:吾方欲招贤,原乃闭门,塞我贤路耶?遂杀之,而以粉涂其钩。”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,再加入一些历史细节,是这样一个故事: 明朝开国的初期,诸处宫殿、官舍、城门逐渐建成。 有一次,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为太学集贤门写门匾。 詹希原是明初著名的书法家,到朝中任职为舍人,常为宫殿和公署题写匾额,人们以其书法为奇,并且将他的书法珍藏,詹希原因此被称为“国朝第一”。
之前写门匾,都是上司交代下来的任务。 这次不同,这回可是皇帝亲自下的口谕,圣旨啊~ 于是,怀着从此光宗耀祖、一不留神还能流传百世的激动心情下笔了。 写到最后一划时,兴许是意犹未尽(唱歌不也兴把最后一句拖得老长嘛),故而把“门”字的内钩钩得稍微高了一些。专业好文,尽在门业视界。 朱元璋看了以后,大怒:“我本来想召集贤士,你却想闭门堵住贤士的路吗?” 于是下令斩首了詹希原,并且用粉液涂掉了“门”字的那一钩。 这行事作风,确实很朱元璋。 此后,明朝的各处宫殿、公署、城门的“门”字都不带钩,不仅南京城如此,朱棣营建北京城时也沿袭看这个传统。
清代紫禁城的建筑大体保持了明朝的原貌,只是各城门和宫门的匾额重新进行了命名和更换,主要是增加了满语。 但是,“门“字没有钩的独特习俗仍被顽强地保留了下来。
说法三: “门”繁体为“門”,它由门框、门扇、门楣等组成双扉柴门形。 “門”由左右两“户”组成。 “户”的甲骨文为“門”的左半边。 “户”为小,“門”为大。 古时候,门和户通用,但是指意有别:一扇曰户,两扇曰门。 “谁能出不由户?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 门是一个建筑物的出入口,谁都要过的。 在古代中国,门是一个人、一个家族、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脸面。 很多人间事物,都由“门”来演绎。 “侯门一入深如海,从此萧郎是路人。” 门可以划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。 今日世界出了什么新闻事件,人们总是首先想到要用“门”字来为之冠名。 “水门事件”、“伊朗门”、“情报门”…… 一个“门”字中融入了太多的世道沧桑,皇上想给自己留一道没有磕绊的门,也是情理之中的。专业好文,尽在门业视界。
无论以上哪种说法更可信,我们都可以以从中感受到中国的门文化对民间传说的渗透。 它们传递的都是同一种思想:“门”字上的钩是皇家禁忌。 不过,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逐渐破除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成分,全国各地新题的门匾都没再省略“门”字的最后一钩。 |